2013年2月16日 星期六

穆皇后



(雖然是Koei風格的圖,但是來源是網友創作。在某些網頁,它被歸為賈迎春的頭像。至於最初是歸為穆皇后還是賈迎春,就不可考。)

穆皇后

劉備的穆皇后在正史的記載並不多,《三國志》卷三十四蜀書四〈穆皇后傳〉寫道:

先主穆皇后,陳留人也。兄吳壹,少孤,壹父素與劉焉有舊,是以舉家隨焉入蜀。焉有異志,而聞善相者相后當大貴。焉時將子瑁自隨,遂為瑁納后。瑁死,后寡居。先主既定益州,而孫夫人還吳,群下勸先主聘后,先主疑與瑁同族,法正進曰:「論其親疎,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?」於是納后為夫人。建安二十四年,立為漢中王后。章武元年夏五月,策曰:「朕承天命,奉至尊,臨萬國。今以后為皇后,遣使持節丞相亮授璽綬,承宗廟,母天下,皇后其敬之哉!」建興元年五月,後主即位,尊后為皇太后,稱長樂宮。壹官至車騎將軍,封縣侯。延熙八年,后薨,合葬惠陵。

大意是說,穆皇后是吳懿的妹妹,先嫁給了劉焉之子劉瑁,劉瑁早夭,便成了寡婦。劉備在定益州之後,聽從法正的建議,納她為夫人。劉備稱帝,她便成了皇后。劉備死後,她被尊為皇太后。

這部分的史實也被三國演義納入,敘述大同小異,改為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後才納她為妃。聯經版的《三國演義》寫道:

卻說漢中王自東川回成都,法正奏曰:「王上先夫人去世;孫夫人又南歸,未必再來。人倫之道,不可廢也。必納王妃,以襄內政。」漢中王從之。法正復奏曰:「吳懿有一妹,美而且賢。嘗聞有相者相此女:後必大貴。先曾許劉焉之子劉瑁;瑁早殀。其女至今寡居,大王可納之為妃。」漢中王曰:「劉瑁與我同宗,於理不可。」法正曰:「論其親疏,何異晉文之與懷嬴乎?」(註一)漢中王乃依允,遂納吳氏為王妃──後生二子:長劉永,字公壽;次劉理,字奉孝。(註二)(77回,頁623)

此外,《三國演義》裡也有提到劉備立妃吳氏為皇后(80回,頁645)。也有提到劉備死後,劉禪尊皇后吳氏為皇太后(85回,頁680)

筆者覺得有趣的是,《三國演義》另有兩處關於吳氏的敘述。在第85回,魏國派五路大軍侵蜀,諸葛亮託病不出。劉禪告知吳氏,吳氏急著親往諸葛亮處,受到董允的阻止。原文寫道:

後主[劉禪]即引多官入宮,啟皇太后[吳氏]。太后大驚,曰:「丞相何故如此?有負先帝委託之情也!我當自往。」董允奏曰:「娘娘未可輕往。臣料丞相必有有高明之見。且待主上先往。如果怠慢,請娘娘於太廟中,召丞相問之未遲。」太后依奏。

另一處是在第105回,劉禪聞諸葛亮之死而大哭,「吳氏聞之,亦放聲大哭不已」。後來劉禪聞魏延表奏楊儀造反,吳氏對此發表意見。原文寫道:

吳太后曰:「嘗聞先帝有言:孔明識魏延腦後有反骨,每欲斬之;因憐其勇,故姑留用。今彼奏楊儀等造反,未可輕信。楊儀乃文人,丞相委以長史之任,必其人可用。今其人可用。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,楊儀等必投魏矣。此事當深慮遠議,不可造次。」

話剛說完,楊儀的表也到了成都。在聽完楊儀的表後,吳太后也有問眾臣:「卿等所見若何?」,以採納雅言。

從第85回與第105回的敘述,吳氏表現了「賢」的一面,這呼應了第77回中法正對她的評價。(筆者也認為,有可能為了增強吳氏的形象,《三國演義》修改了法正的建議,提到的不是子圉,而是懷嬴。懷嬴是個聰明的女子。《史記.晉世家》記載,子圉是晉國在秦國的人質,秦穆公將女兒懷嬴嫁給子圉。子圉想要帶妻子懷嬴逃亡時,她說:「子一國太子,辱在此。秦使婢子侍,以固子之心。子亡矣,我不從子,亦不敢言。」可見懷贏是個懂得做判斷的女子。)

最後,筆者想要討論一個問題:吳氏的名為何?《三國志》與《三國演義》均沒有提到吳氏的名,但是網路上卻流傳吳氏的名為「莧」。筆者本來以為這又是現代的創作(比如說網路遊戲或是小說)創造出來的,但是一查之下,發現柏楊《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》的皇后篇也有寫吳氏的名為「莧」。雖然不知道柏楊的根據是什麼。

(註一)
針對「晉文之與懷嬴」一事,聯經編輯註曰:晉文,指晉文公;懷嬴,秦穆公的女兒、晉惠公的兒媳;後來又嫁給晉惠公的兄弟晉文公作妻子。晉文之與懷嬴是說:如果劉備納吳懿的妹妹為王妃,那麼劉備與她的關係就像晉文公與懷嬴一樣。 《三國志》裡法正則是說:「論其親疎,何與晉文之於子圉乎?」子圉指的是晉懷公,就是晉惠公的兒子,而晉文公是晉懷公的伯父。那麼,法正是說,劉備之於劉瑁,就像晉文公之於晉懷公。無論是《三國演義》或是《三國志》,法正的立場就是,晉文公與晉懷公同族,既然晉文公可以納晉懷公的妻子懷嬴為己有,那麼劉備自然也可以納劉瑁的妻子吳氏為己有。

不過,對於法正的意見,習鑿齒可不是這麼看。他說:「夫婚姻,人倫之始,王化之本,匹夫猶不可以無禮,而況人君乎?晉文廢禮行權,以濟其業,故子犯曰:有求於人,必先從之,將奪其國,何有于妻(事見《國語》),非無故而違禮教者也。今先主無權事之偪,而引前失以為譬,非導其君以堯、舜之道者。先主從之,過矣。」(三國志注)

大意是說,晉文公願意納懷贏,是為了秦國的幫助。但是,劉備並沒有這樣的需要。所以,劉備接受法正的意見,是錯誤的。筆者並不同意習鑿齒,因為納吳氏,可能是為了拉攏她哥吳懿,也就是拉攏蜀地的舊臣,所以法正並沒有引錯前例。(不過,或許劉備與晉文公一樣,不肯納懷贏並不是因為禮法的問題,而是因為他不是人妻控。)

清代的梁章鉅則是說:「法正導君以非禮,先主始疑而終遂之,君臣均失,諸葛公亦不匡正,何也?」這又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點。筆者的第一個回應是,就算諸葛亮反對法正的這個建議,但是因為諸葛亮知道劉備喜歡法正勝過諸葛亮,他未必會公開提出反對。

有趣的是,在嘉靖版的《三國演義》與聯經版是不同的,是由孔明提議,法正附議:

却說漢中王自東川回到西川成都,孔明奏曰:「王上先夫人去世,孫夫人南歸,必難再来。人倫之道不可廢也,必納王妃,以正其内。」漢中王從之,孔明復奏曰:「劉焉長子劉瑁之妻吴氏守寡在家,此婦美而且賢,乃吴懿之妹也。懿少亡父母,將妹入川,傍劉焉度日。有一相者相吴氏曰:此女後必大貴,非后則妃也。因此劉焉有妄想之心,遂娶與長子劉瑁爲妻。娶不數月,瑁患心痛而死,其婦寡居。川人皆知其賢,某素知大賢,方敢勸王可納爲妃也。」王曰:「劉瑁與吾同宗。於理不可。」法正諫曰:「論其親疏,何異晉文之與子圉乎?」王依允,遂納爲王妃。後在川生二子,長子劉永,字公壽,次子劉理,字奉孝。

另外,這個版本也更強調相者之言,以及吳氏之「賢」。在嘉靖版《三國演義》的編者的想像裡,諸葛亮重的是「賢」,他並不是像梁章鉅所說的那樣重視「禮」。(雖然梁章鉅考慮的是正史,而嘉靖版《三國演義》只是文學,至多表達出文學上的意見。但是筆者認為,身為法家的諸葛亮的確有可能是更重視「賢」而非「禮」。)

(註二)
對於「後生二子」一事,《三國演義補證本》認為:據《三國志.蜀書.二主妃子傳》,劉永和劉理乃異母兄弟,且可界定兩人均乃劉備妃妾庶生。劉禪也是庶生。如劉永和劉理兩兄弟中有一人為吳后所生,則是嫡子,於宗法社會勢必有取代劉禪而為太子的合法性。且吳氏守寡二十餘年再嫁,似已過了生育年齡,難以有子也。

(三國志大戰裡的穆皇后:吳懿的妹妹。原本跟劉璋的哥哥結婚,丈夫早逝,而成為年輕寡婦。劉備得到蜀地後,被劉備看上而再婚。她是個聰明並且慈祥的女性,積極地到處設立女子學校。劉備稱帝後,成為皇后。 )


2013年2月11日 星期一

曹嬰



(圖片源於《三國之見龍卸甲》)

電影《三國之見龍卸甲》的虛構人物,Maggie Q飾(小曹嬰由張雨嬌飾)。《三國志》與《三國演義》並無此人。(或者說,是以《三國演義》的夏侯楙為原型。)

曹嬰是曹操的孫女。趙雲帶阿斗在長阪坡突圍時,曾撞見曹操與曹嬰。曹操本欲生擒趙雲,卻被趙雲逃脫。成年後的曹嬰智勇雙全,領軍對抗北伐的蜀軍,圍趙雲於鳳鳴山。電影結束在趙雲的最後突圍,並沒有交代曹嬰與趙雲的結局。

電影是在2008年上映,同名的小說(導演李仁港著)是在2005年由香港三聯出版。小說與電影有頗多差異,小說中並沒有曹嬰這個人物。筆者大膽推測,增加曹嬰這個女角是為了幫助吸引更多人進電影院。

電影上映後,許多人都不禁追問,真有曹嬰這個人嗎?網路上雖然有一些名為〈曹嬰傳〉的資料,但是應該都是網友的戲作。

有趣的是,一些三國的遊戲又把曹嬰加進自身的角色。例如〈御龍在天〉。

(圖片源於〈御龍在天〉)


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

呂玲綺



 (圖片源於《三國志11)

KOEI遊戲《三國志戰記2》首次登場,聲優為佐藤朱。呂玲綺設定為呂布之女,對父親的思慕使她轉而投入戰場,不料純真的想法築成了血海屍山(三國志戰記2的廣告詞)呂玲綺亦於《三國志11》中登場,以遺傳其父之武勇而自豪,設定的特技是「疾馳」。

呂玲綺的原型是呂布的一個女兒,這個女兒有出現在《三國演義》,也有出現在《三國志》的呂布張邈臧洪傳。

KOEI《三國志11》裡的資料,說《三國演義》與《三國志》並無呂玲綺的記載,並不完全正確。KOEI的寫法容易讓人以為,《三國演義》與《三國志》並沒有關於呂布之女的敘述;但其實是有的,而且是兩者相近。細察《三國志11》的呂玲綺列傳資料,可以發現它是參照《三國志》或是《三國演義》寫的。一方面說《三國志》與《三國演義》沒有記載呂玲綺,一方面給的列傳內容又源於《三國志》或是《三國演義》,這樣的做法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困惑。

另外,雖然《三國志》與《三國演義》中關於呂布之女的記載很相近,但經過之後的比較,筆者認為KOEI在寫呂玲綺列傳時,可能較多地仰賴《三國演義》而非《三國志》。

《三國志11》呂玲綺列傳如下:呂玲綺為呂布與嚴氏所生之女。呂布為李傕所敗而逃離長安後,呂玲綺留於當地。龐舒將她藏匿起來,後來平安護送她至呂布處。本來她許配給袁術之子,卻在前往壽春途中被帶回。後來呂布遭曹操圍於下邳,婚事再次浮出檯面,卻為曹操和劉備所阻止。呂布死後,家族遷往許昌。

筆者以列傳中提到的幾個要點來比較《三國演義》與《三國志》在這方面的差異。

一、
《三國演義》第十六回稱呂布之女為呂布與嚴氏之女,但呂布之妻的姓氏未明載於《三國志》。或者從《三國志》注引《英雄記》「以魏續有外內之親」一句來推論,呂布之妻為魏氏。

二、
龐舒護呂布妻小之事先見於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一回:
原來呂布自遭李、郭之亂,逃出武關,去投袁術;術怪呂布反覆不定,拒而不納。投袁紹,紹納之,與布共破張燕於常山;布自以為得志,傲慢袁紹手下將士。紹欲殺之,布乃去投張揚,揚納之。時龐舒在長安城中,私藏呂布妻小,送還呂布。李傕、郭汜知之,遂斬龐舒。

又見於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九回:
布然其言,復入內對嚴氏說知此事。嚴氏泣曰:「將軍若出,陳宮,高順,安能堅守城池?倘有差失,悔無及矣!妾昔在長安,已為將軍所棄,幸賴龐舒私藏妾身,再得與將軍相聚;孰佑知今又棄妾而去乎?將軍前程萬里,請勿以妾為念!」言罷痛哭。

但是《三國志》只有類似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九回的記載,也就是說,只有提到龐舒「私藏妾身」(呂妻),並未明言龐舒「私藏妻小」(嚴氏與呂布之女)。

三、
許配與帶回之事,見於《三國演義》第十六回;突圍之事,見於《三國演義》第十九回。這些事亦見於《三國志》。但《三國演義》對於突圍的描寫較細,有提到曹操的將領與劉備的將領阻止呂布突圍,而《三國志》是寫「與太祖守兵相觸,格射不得過,復還城。」,至少在字面上並沒有提到劉備。

四、曹操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之事,見於《三國演義》第二十回(但似乎未見於《三國志》)。

從以上幾點來看,KOEI呂玲綺列傳較接近於《三國演義》的相關敘述而非《三國志》的。

最後,以呂布之女為原型的,還有很多,例如SEGA的三國志大戰的〈呂姬〉卡、《三國群英傳7》的呂雯、《龍狼傳》的呂蘭、《火鳳燎原》的小東西(相較於KOEI的呂玲綺是武將,陳某筆下的小東西則是身體柔弱但個性堅強的女子)。



 (圖片源於《三國志戰記2)

再附上一些網友的改圖:
(遊俠網會員「sangoku11」作呂玲綺)

(遊俠網會員「曾天下第七」作呂玲綺)






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美美、美冴、美鈴



美美
美冴
美鈴
六年級生、七年級生聽到「吞食天地」這四個字時,第一個聯想到的遊戲是什麼?想必是橫向卷軸的《吞食天地II赤壁之戰》吧。這款街機遊戲在1992年由卡普空推出,後來也移植到PSSS

在這款陽剛氣味極重的遊戲中,卻穿插著三位美麗的女性角色:美美、美冴、美鈴。在第三回新野之戰與第四回白河之戰中間,曹操會派出這三位女刺客去暗殺劉備,玩家需要以操控的角色斷後。美美、美冴、美鈴會以足技與飛刀攻擊玩家。當然啦,為了過關,玩家也沒機會憐香惜玉,只能一一殺死她們。

妙的是,美美、美冴、美鈴的模組之後還會出現,變成小兵,換了顏色,換了名字。先是在第八回合城門外的王、黃、紫;鐘孔洞的偃、華、何;第十回合呂布身邊的星、菊、朱。這種作法有點偷懶就是了。

不曉得有沒有玩家跟筆者小時候一樣,在解決美美、美冴、美鈴的時候,心中會有點不安。那時候的電玩,女性角色不管是正方、反方的都比男性角色少。親手殺死女性角色(或說是使用操縱的武將),總會有一種欺負女生的感覺。在看到類似她們的女性角色再出場時,筆者會自己腦補,想像美美、美冴、美鈴其實每次都是假死,之後換了個身份又可以再戰一場。

現在想想,當時還真是天真。不過,筆者後來才曉得有個小道消息是這樣:如果你沒有接關就破台的話,美美、美冴、美玲會出來恭喜你。就此而言,美美、美冴、美鈴也算是存活到最後了。

 

最後,據日文維基的說法,美美、美冴、美鈴的設計者是安田朗,他也曾做過春麗的設計。

p.s. 筆者常常搞不清楚美美、美冴、美鈴三人誰是誰,尤其是美美與美鈴。網路上的資料也並非完全一致。其中一個原因是卡普空自己在畫三人的對話頭像、血條頭像、人物的時候,就不一致。筆者認為,以髮型區分三者,以受攻擊者的血條上的姓名做標示,是比較合理的做法。

參考資料
維基百科:吞食天地II 赤壁之戰。中文版日文版